农业会展5A级品牌展览会     商务部内贸领域引导支持展览会

陈焕春院士为猪场生物安全与疫病防控支招

文章来源: 中国畜牧业信息网    作者: 《中国畜牧兽医报》王眉宇    日期: 2018-05-20

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

5月19日,以“猪场生物安全与疫病综合防控”为主题的院士大讲堂在重庆市悦来温德姆酒店宴会厅举行。主讲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,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、973项目首席科学家、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、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。长期从事动物传染病防控领域的研究,为我国动物疫病有效防控、养殖业健康发展、动物生物制品产业技术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,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

目前,生猪养殖面临诸多困难。例如,猪病复杂、疫情多发,疾病防控困难、成本高,环境污染严重,药物滥用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,管理滞后、效率不高等,陈焕春认为,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就是利用新型疫病防控理念,建立新养殖技术体系——猪场生物安全系统。他介绍,新养殖技术体系包括生物安全制度、生物防控、生物治疗、无抗养殖、科学管理等方面。

陈焕春介绍,猪场生物安全是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与蔓延,维护猪群健康,保障猪场的正常、安全生产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范措施。生物安全是猪场能够正常生产的前提,决定着猪场运营的成败。猪场生物安全措施主要围绕传染病防控的三大要素展开,即控制或消灭传染源、阻断传播途径、保护易感动物。猪场生物安全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: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猪场,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猪场内流行,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至其他猪场。

陈焕春强调,猪场生物安全要求系统化、科学化、标准化、严格化。生物安全制度贯穿于猪场建厂前(选址)、猪场建设中(布局)、生产过程中(猪场管理)的整个环节,并及时对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修正。该制度的制定必须遵循病原传播的规律,并且规划合理,便于操作。同时,制度需要严格执行,并建立监督及考评机制。

猪场选址要求位置偏、静,离公路、铁路主干线1000米以上,距离其他养殖场、屠宰场3000米以上。水源充足、交通便利、供电可靠。地势高燥、背风向阳,利于通风。符合当地政府养殖政策,在禁养区及基本农田以外饲养。

猪场分生活区、生产区、废弃物处理区。生产区道路应区分净道、污道,两条路线互不交叉,出入口分开。净道用于人行和饲料、物资的运输,污道为运输粪便、病猪和废设备的专用道。生产区内人员活动和物流应按一定的顺序,猪场生产线也要按照生产流程布局。猪群周转依次按照妊娠舍、产房、保育舍、育肥舍的顺序进行。提倡多点式饲养,做到全进全出,减少病原的交叉和循环传播。

陈焕春强调要加强人员进场管理。场外人员、休假返厂员工都必须按照生物安全规定入场。进入人员需要进行沐浴,更换厂区内提供的工作服、靴子。进入生产区前执行相应的隔离措施。不得携带畜肉制品到场区内。同时,进入猪场的车辆都需要严格遵守猪场生物安全制度。对进出场的车辆进行登记,并检查车辆是否干净,要求详细记录上一站在什么地方停留,有无经过其他猪场、屠宰场等污染源。需要进场的车辆当天不允许与病原集中地有接触。有条件的猪场设立售猪中转站,每次转猪后,中转站彻底清洗消毒。另外,猪场内车辆应该加强控制。生产区内车辆严禁开出场外,场区需要有固定位置停放、远离猪舍。生产区内转健康猪和淘汰猪的车辆要求必须分开使用。每次转猪完后立即清洗消毒干燥,停放不少于8小时才可使用。

改善猪场环境控制、杜绝疫病传播需要空气过滤、温湿度控制、鸟虫害消灭、消毒制度等环节。陈焕春介绍,猪群管理的生物安全措施主要是种猪隔离训化、批次生产、全进全出、病残猪管理等。对疾病的控制要做到“早、快、严、小”,“诊断清楚、治疗明白、免疫有数、净化根除”。

此外,猪场的病死动物和粪污无害化处理也十分重要。要求在场外建立病死猪尸体收集暂存冷库,由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中心集中销毁。死猪处理完成后及时对死猪存放点、运死猪通道、车辆、储存桶、储存冷库进行清洗消毒,人员消毒不再返回生产区。对需要解剖的病死猪,必须在解剖室进行解剖,严禁在圈舍或栋舍附近解剖。场外建立沼气处理站,由专业人员场外负责运行处理。每天及时对栋舍粪便进行清理,减少病原存留时间和环境病原含量。严禁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对场外排放,污染周边环境,实行责任制。

陈焕春指出,影响我国生猪健康养殖、制约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三大系统性疾病为繁殖障碍类疾病、消化道类疾病、呼吸道类疾病。生物防控主要通过系统性的疫苗免疫,针对猪场实际情况制定特定免疫程序。病毒性疾病通过疫苗预防。因此,猪场生物安全与疫病防控需要多措并举、综合施策。

大讲堂现场

链接:陈焕春院士简介 

陈焕春 Chen Huanchun (1953.3.20-) ,湖北省恩施市人,中国工程院院士,原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、家畜传染病学专家。1988 年博士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兽医专业。

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,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,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,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、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。 长期从事动物传染病防控领域的研究,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,发表研究论文600 余篇,其中SCI收录200余篇。先后研制了30余种动物用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,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,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4 项,转基因安全证书16 个、新兽药注册证书16 项,发明专利 21 项,部分成果转让企业,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,为我国动物疫病有效防控、养殖业健康发展、动物生物制 品产业技术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,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陈焕春院士受聘为浙江农林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

2016 年 6 月 12 日,农业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五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名单,陈焕春为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成员。

中国畜牧业协会 版权所有
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12号阳光大厦306室 邮编:100044 电话: 010-88388699 传真:010-83888797

设计、程序:中国畜牧业协会信息中心 备案序号:京ICP备0502300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043